近日,《四川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方案》提出包括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大力促進社會辦醫發展等在內的八大改革重點任務。
目前《方案》已全面啟動實施,2020年前,將全面實現各項改革的目標和要求。
在四川省的醫改方案中,直接或間接涉及醫療器械行業的內容如下:
1、高值耗材、醫用設備、IVD省級集采
探索對高值醫用耗材實行省級集中分類采購,對醫用設備、體外診斷試劑和二類疫苗實行省級掛網陽光采購,形成藥品、高值醫用耗材、醫用設備、體外診斷試劑、二類疫苗“五位一體”集中采購機制,切實降低虛高價格。
2、深化大型醫院專項巡查 治理商業賄賂
完善院長選拔任用制度,實行院長聘任制、任期制、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推進院長職業化、專業化。實行院長任期目標管理和年度目標述職制度,未完成任期目標的不得連任。三級以上公立醫院建立總會計師制度,加強財務會計管理,強化成本核算與控制。深化大型醫院專項巡查,系統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
3、貧困縣縣級醫院達到二級水平
今后我省將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遠程醫療為核心,推進貧困縣縣級醫院能力建設,貧困縣縣級醫院將達到二級水平,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全部達標。實行三甲醫院對口支援貧困地區縣級醫院、二級醫院對口支援貧困地區中心鄉鎮衛生院。省、市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級、副高級職稱前,須分別到貧困縣醫療衛生機構支援連續不少于6個月;晉升正高級職稱前,須到貧困縣醫療衛生機構支援連續不少于3個月。
4、鼓勵舉辦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
《方案》放寬了社會辦醫的準入規范審批。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取消具體數量、類別和地點限制,診所、門診部等醫療機構不設數量限制。鼓勵舉辦二級以上口腔、眼科、兒科、婦產科、中醫、康復、老年病、護理院、臨終關懷等專科醫院和第三方醫學檢查檢驗機構。
5、降低耗材費用
在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方面,今年四川所有市(州)啟動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降低藥品耗材費用、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四同步”改革,完成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同時,嚴禁將醫務人員薪酬與醫院的藥品、耗材、檢查和化驗等業務收入掛鉤。
6、嚴禁縣醫院抵押借款
《方案》規定,今后四川省將完善可持續補償機制,鞏固縣級公立醫院藥品零差率銷售改革,各級財政足額落實專項補助資金,嚴禁以縣級公立醫院的資產抵債或抵押借款。
7、未提耗材“兩票制”
《方案》提出,要深化藥品流通領域改革,在成熟的地方推行“兩票制”——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
附:改革方案實施時間表
2016年
所有市(州)啟動城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降低藥品耗材費用、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完善醫保支付方式“四同步”改革,完成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
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策,實現醫保定點醫院支付方式改革全覆蓋,將住院人數或住院費用占比前10位的病種優先納入支付。
2017年
60%的市級疾控中心達到三級乙等以上標準,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率達82%,二級以上醫院設置或明確承擔疾病預防控制(預防保健)科室。
市(州)城市公立醫院,中央在川和省衛生計生委、省中醫藥局直屬公立醫院,軍隊和國有企業所屬醫院基本完成“四同步”改革,基本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優化社會辦醫審批程序,開展申辦醫療機構審批一站式服務試點,社會辦醫床位數和住院服務量占總量的25%。
醫保定點醫院50%以上的住院患者實現按病種付費,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制度銜接政策。
推進全科醫生、鄉村醫生、個體醫生和城鄉居民的簽約服務,完善落實支持分級診療的醫保支付政策,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
出臺公立醫院編制管理試行辦法,研究制定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指導意見,開展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全面推進鄉村衛生人員一體化管理。加強醫師、護士服務行為監管。
開展公立中醫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積極推進中醫醫院開展分級診療。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開展大型中醫醫院巡查。
對在縣域內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門診和重特大疾病住院個人醫療費用給予減免,力爭個人醫療費用支出控制在10%以內。
2018年
50%的5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疾控中心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標準,婦幼保健機構標準化建設率達85%。
建立醫療機構及從業人員信用記錄,社會辦醫床位數和住院服務量占總量的30%。
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和醫療聯合體運行機制,健全雙向轉診制度。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急慢病診療功能定位,推動慢性病患者在基層治療和康復。
推開公立醫院編制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推開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健全醫師護士執業注冊、醫師定期考核、醫院管理等信息系統。
中醫雙向轉診機制基本建成。取消對社會辦中醫的限制。各級中醫醫院中藥藥品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高于50%,中藥飲片收入占藥品收入的比例高于20%。
88個醫療衛生計生扶貧重點縣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每個貧困縣至少有1所二級醫院;居民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力爭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十萬分之三十以下,嬰兒死亡率下降至12‰以下,基本接近全省平均水平。